癸卯年
2023年10月24日
九月初十
—

霜
降
霜降碧天静
秋事促西风

霜降过后,气温下降,从凉爽转为寒冷,逐渐进入秋冬。对于润肺保暖防秋燥,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考验逐渐加大。“百病从寒起”,为了健康过冬应该这样做——

保暖5重点
1.暖脚
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。人体许多经络的路线都起源于脚,尤其是脚踝以下部分。人体的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在脚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。刺激或者锻炼脚,就能通过经络给全身器官以积极有益的影响。
建议:每晚热水泡脚20分钟,以疏通足部筋脉。
2.暖颈
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。很多人一换季就咳嗽、嗓子发炎,主要根结就在脖子。这个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,向上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
建议:出门披上一条温暖的围巾,避免风寒。

3.暖膝
很多年轻女孩子在秋冬季节仍然穿着短裙露膝,对于膝关节是一种伤害。由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,受凉以后,将会导致这周围的血液循环变差,最终引发关节炎。
建议:多运动,同时保持膝关节温度。别轻易露出膝盖,年轻人少穿破洞牛仔裤,或是短裙配薄丝袜。
4.暖肩
肩膀是容易被忽视的受凉部位。秋冬缩在温暖的被窝里,但是只要露出肩膀,就会觉得冷。如果不理会它的话,第二天起来肩膀立马就会变得又疼又酸,其实就是肩膀受凉受寒引起的。
建议:注意保持肩部暖和,不要穿露肩的衣服。

5.暖腹
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甚至疼痛;下腹部受凉对女性伤害大,容易诱发痛经。
建议:不要再穿露脐装了。无论室内温度多高,晚上睡觉也要用被子盖好腹部。


养生有4防
1.防秋燥
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。津液耗损,就会出现燥象。元代医家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润其燥。”因此,霜降养生,应多吃芝麻、蜂蜜、银耳、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,以及苹果、葡萄等水分丰富、滋阴润肺的水果。
2.防湿邪
秋天雨水多,须防湿邪带来的身体不适。如果脾伤于湿气,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病根。所以,应多吃莲子、薏米、莲藕、山药等祛湿健脾的食物。

3.防秋郁
秋风扫落叶的季节,容易抑郁。因此霜降防秋郁,首先不要随意打破生活规律,保持好心情;其次,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,如牛奶、鸡蛋、猪肉、羊肉和豆类等;还要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娱乐的活动,如歌舞、登山等。
4.防贼风
早晚温差大,冷热失常,风往往会乘虚而入(中医称为“贼风”),常使我们措手不及,诱发疾病。因此,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暖,特别是中老年人。


养生3要点
1.敲后脑勺1-2次
方法:捂着耳朵,食指中指叠起弹后脑,弹几下后放开耳朵,会感觉有嗡嗡的响动声,反复做9遍。每天1-2次,以舒适为度,如果感到不适,就立即停止。
此方法即为鸣天鼓,要掩着耳朵叩击枕骨,对头部、耳部都有一定的刺激。而中医认为,肾开窍于耳,脑为髓之海,故此法有调补肾的作用。
2.揉迎香穴,常念呬(xì)字
方法:每天搓揉迎香穴2分钟,常念呬字。
迎香穴在鼻翼两侧,鼻翼外缘中点旁,搓揉此穴对消除鼻塞作用明显。此外,经常念呬字,也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。

3.温水泡脚
方法:泡脚的温度不宜过高,水温在40~45℃之间,手摸一下水感觉微烫即可。泡脚时间不宜过长,大约15~20分钟便可。

食补吃些啥
民间有谚语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。霜降最好的进补方法在于“食补”,那么应该吃些啥呢?
1.菱角
秋季,是菱角上市的季节。中医认为,老菱角熟吃,可益气健脾,治疗脾虚泄泻。
2.荸荠
荸荠,又名“马蹄”,有“地下雪梨”的美誉。荸荠性味甘寒,有清肺利咽、化湿祛痰等功效,对预防秋燥咳嗽、咽喉不适、口干欲饮等症有一定效果。如用荸荠与莲藕榨汁共饮,效果更佳。
3.柿子
柿子的最佳成熟期是在霜降前后,这个时节的柿子个大、皮薄、汁甜,可谓达到了“全胜状态”。霜降时节吃红柿子,不但可以御寒保暖,同时还能补筋骨。
4.牛、羊、兔肉
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。例如广西玉林的居民就习惯在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,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补充能量,祈求在冬天里身体能暖和强健。如不喜牛肉,羊肉、兔肉与霜降也是相宜的。
5.鸭肉
鸭肉可谓霜降餐桌上的上乘佳肴,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。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,肉质壮嫩肥美,营养丰富。但需注意的是,鸭肉性寒凉,更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