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7-08作者:点击: 次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,俗话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炎炎夏日正式拉开帷幕。暑湿交蒸时节,人体易受热邪侵扰,内里湿滞暗生。此时,暑热加剧、湿气较重,养生需遵循“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、保护阳气”三大原则。
小暑·节气养生
一、起居养生:晚睡早起,午间小憩
防暑降温: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,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。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以免引发感冒。
规律作息:夏季昼长夜短,应顺应自然规律,晚上不要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,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。中午可以适当午休,能帮助恢复体力,缓解疲劳。
衣物选择:穿着宽松、透气、吸汗的棉质衣物,有助于散热和汗液的蒸发,保持身体的舒适。
小暑晒伏:小暑前后,可开启“晒伏”模式,将箱柜里的衣物晾晒于阳光下,去潮除湿、防霉防蛀,保持干燥洁净
二、饮食养生:清热解暑,健脾祛湿
宜吃三宝:“小暑吃三宝,入伏没烦恼”。黄鳝益气补肝肾,莲藕清热生津,绿豆芽促进肠胃蠕动,是小暑节气重要的养生食材。
多吃“苦”味食物:苦瓜、莲子、苦菊等苦味食物可清热降火,帮助缓解暑热带来的烦躁。
适当“增酸”:乌梅、山楂、柠檬等酸味食物可生津止渴,促进消化。
△武鸣区中医医院乌梅汤
祛湿食材不可少:赤小豆、薏米、冬瓜、茯苓等利水渗湿,适合湿热体质人群。
忌贪凉伤脾:少喝冰饮,避免损伤脾胃阳气,可喝绿豆汤、菊花茶等温和解暑饮品。
三、运动养生:夏日律动,动静皆宜
小暑时节,高温酷热,人体热量消耗大,在烈日下运动极易中暑 ,因此运动建议选择早晨或傍晚,避开高温时段。或在家中,可通过壮医养生操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养生运动来放松身心,增强体质 。
四、穴位养生:调和气血,清热祛湿
1、穴位按摩
大椎穴:位于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,按摩此穴可解表散热,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。
合谷穴+曲池穴:合谷穴在大拇指和食指间虎口处,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两穴搭配按摩,能快速降温,为身体“降降火” 。
2、三伏贴敷
三伏贴疗法是以“冬病夏治”理论为基础,于每年三伏天开展。该疗法精选具有温热特性的中药或壮药配方,将调配好的药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,通过药物渗透与穴位刺激的协同作用,达到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的目的。
3、壮医药物竹罐疗法
将特制竹罐放入煮沸的壮药水中加热,趁热吸附在治疗部位,利用负压吸力、药物和温热的三重作用,祛风除湿、活血舒筋、散寒止痛、拔毒消肿,畅通龙路火路气机。
小暑已至,愿大家在中壮医养生智慧的陪伴下,安然度夏,收获健康与活力!若您想要了解更多养生知识或中壮医药调理方法,欢迎咨询武鸣区中医医院壮医科。
咨询电话:6098314
【END】
供稿:壮医科
编辑:黄淑慧
审核:覃权记